何君尧火线提案,欲将“皇后大道”去名除号,连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也不放过,要换成林则徐!香港回归28年后,这场“文化清算”全面升级,谁该留?谁该走?全城炸锅!6月26日,香港立法会例行审议一项文化政策议案时,何君尧突然抛出一项看似“象征性”的建议,引发了舆论地震。他建议将“皇后大道”更名为“Wong Hau’s Road”,将维多利亚公园中文名改为“多维利公园”。并提出应移除维多利亚女王雕像,代之以林则徐铜像,或至少加设林则徐像形成“历史对照”,呈现历史对话。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命名讨论,而是香港社会深层认同与历史记忆的一次震荡。若不了解香港这条“皇后大道”的历史,或许很难理解这场争议的深意。1840年鸦片战争后,香港被迫割让给英国,维多利亚女王在任时期正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巅峰,“皇后大道”作为殖民统治的首批城市建设成果之一,被视为“殖民香港”的象征。百余年来,这条街道被无数人走过,被写进歌曲、拍进电影,成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。但正是这种“自然化”的存在,让它在后殖民语境下显得格外刺眼。何君尧的提议不是突发奇想。早在2022年他就提出过类似主张,并在2024年推动相关法案通过,删去香港法律条文中“女皇陛下”“总督”等殖民词汇。在他看来,香港进入全面“去殖民化”阶段,不应再让公共空间充斥旧殖民符号。“皇后大道”若继续保留,仿佛是让维多利亚女王的幽影继续俯瞰香港,提醒着市民谁曾是这片土地的“主人”。相比“去殖民化”的口号是否合理,何君尧所选择的“替代者”林则徐,更加引人关注。1839年,正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,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。换言之,没有林则徐的坚决执法,或许也不会有香港的割让。他象征着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民族觉醒与抗争精神。将林则徐立于维多利亚女王原址或与其并置,不仅是空间的更替,更是历史叙事的重构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一部分香港市民认为,皇后大道和维园的名字早已超越殖民政治,成为市民生活和文化记忆的一部分。尤其“皇后大道”被广泛写入流行文化,比如罗大佑的名曲《皇后大道东》,至今仍被视为时代印记。贸然更名,会否割裂这段历史情感?更重要的是,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,是否真能承受这场“文化改写”的动荡?批评者指出,“多维利公园”的名称因生硬音译引发争议,有市民调侃其缺乏文化美感;而更名背后涉及的行政成本更是惊人。街道指示牌、地图更新、商业注册、导航系统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更新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在财政紧张的当下,这种“象征性操作”是否值得,成为质疑焦点。但支持者并不退让。他们认为,殖民符号的长期存在,不仅是对历史的默认,更是对年轻一代身份认同的潜移默化。许多香港青年从小在“维多利亚港”“皇后大道”“伊利近街”这样的地名下长大,潜意识中形成了对英国文化的亲近感,却对这座城市曾遭受的屈辱历史所知甚少。若不借助公共空间的重塑重新激活历史记忆,那些血与火的过往,最终只会被包装成“英伦情调”的观光资源。更名与雕像替换,在表面上看来是“改几个字、换一座铜像”的小事,但其实考验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共识和文化方向。林则徐与维多利亚女王,不仅代表了两个时代、两个文明、两种价值观,更象征着香港人如何看待自己与祖国的关系。这种“历史对照”的设置,本身就是一场审视与选择。在更深层次上,这场争议还折射出香港回归28年来,社会认同的复杂演变。从最初的“港人治港、高度自治”,到如今“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”,从法律文本的修订,到教育内容的调整,再到公共空间的文化重构,香港正经历一场多维度的身份重塑。而何君尧的提议,只是这场重塑中最具象、也最触动人心的一环。必须承认,香港的“去殖民化”工程不会一帆风顺。恋殖心态在部分群体中仍有残留,尤其在经历了2019年“黑暴”之后,社会创伤尚未完全愈合。正因如此,任何涉及历史认知的变动,都会引发情绪反弹。但正如历史无法被删除,记忆也不能任由篡改,香港倘若要真正走向未来,必要的“历史清算”是迟早要面对的。何君尧的提议,或许会因为操作难度与社会分歧而暂时搁置。但它已经成功点燃了一场关于香港文化主权的全民讨论。在这个回归28周年的重要节点上,这次的“更名之争”,比以往任何一次争议都更接近香港的核心问题:我们是谁?我们要去哪里?我们的历史,究竟由谁来书写?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议会讨论,更不是一场口头上的“正名”运动。它是对香港文化命运的再定义,是对历史话语权的重新争夺。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林则徐之间,香港终究要做出选择。而这个选择的意义,远远超出了地名与雕像的范畴。参考资料:何君尧:建议给皇后大道、维多利亚公园改名——观察者网
锦鲤配资-锦鲤配资官网-新疆配资公司-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